• 新闻热点
  • 文化视野
  • 主题活动
  • 文件资料
  • 百姓关注
  • 民间风俗
  • 文化艺术
  • 教育科研
  • 古都名人
  • 旅游出行
  • 范文大全
  • 文档下载
  • 当前位置: myyuju个人图书馆 > 旅游出行 > 正文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

    时间:2018-12-30 18:21:05 来源:myyuju个人图书馆 本文已影响 myyuju个人图书馆手机站

      摘要:产业生态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和业界高度重视,研究成果丰富;基于微观企业、中观经济园区和宏观跨区域三个层面的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文章为今后产业生态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指出了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三个层面;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1―0116―07
      
      一、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在中国
      
      (一)理论引入早,研究起点高
      我国产业生态化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检索文献,“产业生态化”一词较早见诸于刘则渊(1994)的《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文。该文提出,所谓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到大生态系统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本质目标就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达到人一社会一自然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该文进一步阐述了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第三产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建立产业生态化试验区的思想。
      国内著名生态环境学者王如松也详细地介绍了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热点,指出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被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王如松还进一步提出了产业生态化的组合、孵化及设计原则: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柔性结构、功能导向、软硬结合、自我调节、增加就业、人类生态和信息网络,并介绍了产业生态管理的5种方法:生命周期评价(面向产品环境管理)、产品生态设计(面向绿色产品开发)、生态产业园规划(面向区域的规划)、生态产业孵化(面向生态产业开发)、生态管理(面向可持续发展)。
      刘则渊、王如松等关于产业生态化系统理论知识的引入、介绍和开创性研究,对促进和推动我国产业生态化系统理论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研究视角宽泛,研究成果丰硕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产业生态系统这一研究领域。国内权威研究机构、高校、产经主管部门及业界等也把产业生态化系统研究列入到中长期科研规划之中。该研究领域也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
      1.关于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视角。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如有学者从经济学和政府公共管理角度入手,对产业生态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黄志斌(2000)就认为产业生态化是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产业生态化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一是市场失灵导致企业外部资源社会配置达不到最优化;二是许多环境资源公共化导致价格扭曲、资源无价或低价,弱化了厂商开发高效、低耗、低污染、能实现绿色消费的产品。为此,他提出了解决对策,即应用科斯定理使环境资本产权化,用财税政策谋求环境系统无害化。樊海林(2004)则从经济学和企业竞争视角研究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产业生态和企业竞争之间存在内在关系,产业生态实践会大幅度提高企业各种投入品所带来的基本附加值,而这又恰好是市场上顾客效用导向的结果,顾客效用函数中环境效用地位的凸显使企业运用生态理念提升产品环境附加值的可行性和动机日益趋强。反过来,企业所处的既定的市场结构(企业竞争)直接制约其对于产业生态实践的选择,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绿色的“路径依赖”也会对其产业生态实践的现实性产生重要影响。
      2.关于产业生态学研究。许多学者对中国产业生态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如王如松(2002)的《产业生态学:从褐色工业到绿色文明》、周文京(2005)等人的《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王寿兵(2006)等人的《产业生态学》等都为中国产业生态学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
      3.关于产业生态系统稳定、评价及传统产业改造研究。武春友等人专门就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他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判定产业生态系统是否稳定要从结构、技术、外部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结构性影响因素有7个,技术性影响因素有4个,外部性影响因素有6个。陆宏芳、彭少麟等人则以广东顺德市区域产业生态系统为例,根据产业生态系统开放性、本土性、闭路循环性和经济性等4个基本特征的评价需要,沿产业“生命周期”链,对资源消耗、内部循环、产出交换、废弃排放等生态经济界面进行有效实证分析研究,构建了该区域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指标体系。鉴于我国目前很多地区正进行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颜京松、王如松等人在产业转型生态系统工程中指出: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必须从观念、管理和技术三个层次,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生态转型和建立生态产业。袁增伟、毕军等人以产业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了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模式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符合我国国情,而且对我国今后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方向与路径将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和区域经济实现成功转型,更具有现实的、科学的指导意义。
      4.关于企业定位及企业仿生研究。如何定位企业,并探讨企业存在价值,也一直是国内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因为对企业存在价值的探索直接关系到产业生态化的形成。显然,只有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把企业视为“生物个体”,并把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及价值联系视同为“自然生物联系”,才能使企业的存在具有“生物意义”,才能在实践中构建生态化产业系统。这种研究视角实际上是在产业生态化大背景下要求重新定位企业生存价值,即产业系统生态化的存在是以企业个体生态化存在为前提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如韩福荣、徐艳梅(2002)在《企业仿生学》中为我们构建了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并用数学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企业仿生化过程。杨忠直(2003)也在《企业生态学引论》一书中指出:“可用系统论的方法构造以企业为主要经济单元的商业生态系统,并研究其物质交换规律及其稳定性与进化”。达庆利(2002)则“以人为蓝本”模拟构建了“一种类生物的企业系统模型”,更进一步地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揭示了企业这一“人造生命体”的运作过程。张焱(2003)从企业发展动态角度提出了战略生态学概念,并进行 了深入的战略生态透视。陆玲(2001)把研究视角放大到企业群,即“类生物群”,认为企业群落存在“群落效应”,涉及到不同产业、企业种群之间的能量金字塔从总体上显示着以第一产业为基部,以第二产业为中部,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之上逐级形成群落生态链的顶部。于渤(2005)等则从方法论人手,为企业实现产业生态化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分析工具。还有学者借助生态学理念尝试在企业间构建生态化供应链、生态化信息网络及生态化知识管理链等。2004年袁政发表了题为《产业生态圈理论论纲》一文,更把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推向了高潮。结论是显然的,没有生态化的企业个体,就没有生态化的产业系统。
      5.关于产业生态系统复杂性研究。产业生态系统理论思想指出,产业生态系统构建是根据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原理去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使系统获取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它是揭示企业物流和能流新陈代谢规律、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及产业兴衰演替的经济生态学,是产业的资源开发及环境影响活动对生命支持系统胁迫及其响应机制的自然生态学,是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关系的人类生态学,是物质生产单元、环节或体系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序理层次上的生态工艺设计和生态系统耦合的工程生态学。因此,产业生态系统是极其复杂的“人造”经济系统,具有系统复杂性的全部特征。
      6.关于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推广。围绕产业生态化系统研究,学术界创立了不少新概念、新思想,如“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共生链(Symbiosis chain)”、“耦合(coupling)”、“闭合(Closing)”、“产业柔性(Industrial flexibly)”、“产业生态位(Industrial ecology position)”、“产业生态系统循环(Industry ecosystem circulation)”、“产业进化(Industrial evolution)”、“产业生态园”等,这都很好地丰富、发展、创新和完善了我国产业生态学科理论。令人欣慰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产业生态学理论,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还将产业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著作列为硕士、博士教材;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863”专项及其它相关专门基金还立项赞助我国产业生态化研究;国家有关部委也在采矿业、火力发电、农业及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等投入专门资金,组织科研队伍进行产业生态化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
      
      (三)呼唤构建“中国式”产业生态理论体系
      从产业生态概念引入到产业生态学理论创建,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从典型个案剖析到区域实证分析,从企业个体产业生态化实验到跨区域企业间产业生态化协作等,・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在中国已成“燎原”之势。产业生态系统理论思想对我国现有产业实现生态化转型,促进生态资产与经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与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大量研究成果的推广,对各地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持。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产业生态系统理论无论其产生背景,还是其应用前提与基础,我国与发达国家目前在市场机制、产业发展阶段、产业构成关系、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创新水平等方面都不在同一水平。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相关产业的吸引力存在较大差异,产业政策导向也存在明显偏差,不同地区的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特征指向不同,大区域间的产业生态融合与构建尚存在政策与法律上的明显障碍。此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增加,发达国家在对中国进行产业转移过程中与我国现有产业生态对接还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采取“拿来主义”,不加改造地照搬国外产业生态理论,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及其进程。为此,理论界和业界都有充分理由探索和构建符合中国经济特征的产业生态理论体系。
      
      二、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研究
      
      产业生态理论研究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是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企业或产业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子系统。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产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与可协调。但产业生态系统毕竟是“人造生态系统”(Artificial Ecosystem),即现代“工业化系统”,究竟如何实现,仅有理论探讨是不够的,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在产业生态实践性应用方面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分析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微观层面的企业生态系统、中观层面的园区产业生态系统和宏观层面的跨区域产业生态系统。
      
      (一)微观应用研究――模拟自然生态构建企业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企业运营在本质上是实现物质在加工或转换过程中的价值增值,但这一活动的开展,要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流动来实现,而且企业在获得价值增值的同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资源剩余。企业经营活动,就是一系列的流程活动。一些学者就此提出,企业应当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构建自己的核心流程系统――核心价值增值系统,力求使得物质和能量在企业这个微观增值流程系统中实现充分转化和利用,尽量减少甚至消除转换过程中的资源剩余或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对此,企业必须以其核心机制增值系统(核心价值链)为主依托,通过与核心价值链链接,建立新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能够有效利用剩余资源的价值增值子系统。增值子系统与核心价值链之间可以是闭环关系,也可以是开环关系,这有赖于剩余资源再利用的技术手段和工艺要求。
      美国学者Heriberto Cabezas等人进行了模拟生态与技术实验,进一步指出产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可持续系统,人类社会活动的工业、农业与自然生物之间构成复杂的“广义食物网”,其隐含意义是企业的产业生态系统运作要遵循生态意义上的客观规律,简言之就是企业应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另有两位学者Jouni Korhonen和Juha-Pekka Snakin从生物进化方面探讨了企业产业生态系统实践与进化问题,他们也通过模拟自然生态建立各种资源利用、能量循环和产业多样化运行模型,科学地揭示和分析产业生态学在生态经济、环境规划和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并强调产业生态学及产业生态进化理论将在未来产业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此外,Arun J.Basu,Dirk J.A.van Zyl等人还进一步把产业生态学理论与企业洁净生产理论结合在一起,更加明确地指出企业洁净生产 的程度依赖于产业生态化的程度。这些研究成果及观点,既践行了产业生态理念,又丰富了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公司还创建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生态化企业运营模式,这些模式在产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逐步得到改进、完善和提高,并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相当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发电企业、玻璃制造、水泥制造、陶瓷制造企业都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企业内部生态系统;日本的现代农业企业、水产养殖及加工企业也已完成生态模式构建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较具规模的资源型企业也开始致力于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生态应用研究,并将重点放在企业物质和能量的内部循环利用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以广西贵糖集团为例,该集团在甘蔗制糖过程中构建了三条生态主链:蔗田→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回到蔗田;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糖(有机糖)→低聚果糖生态链。从而实现了物质资源和能量的多次循环和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经济效益,三条生态链构建了制糖厂、酿酒厂、纸浆厂、造纸厂、碳酸钙厂、水泥厂、发电厂及蔗田等企业生态群落。类似企业还有四川沱牌集团(白酒)、山东鲁北集团(建材、化工)、山东海化集团(海洋化工)、内蒙古包头铝电集团(电、铝)、辽宁朝阳天马集团(麻纺)、联想集团(手机)等,它们都建立起了完整的企业产业生态系统。
      近些年,各地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项目引进及审批、资金融通、技术改造立项等方面对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实现循环利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这也积极有效地推进了我国产业生态理论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
      
      (二)中观层面应用研究――构建经济园区产业生态系统
      进入21世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工业化程度较高国家,产业生态学理论应用研究从传统制造业、采矿业、农业及养殖业逐渐扩展到零售业、旅游业、IT产业及知识服务业。产业生态循环体系应用研究也从局限于企业内部物质、能量、信息、知识、价值的“微循环”逐步扩展到“近邻”企业间的生态“小循环”,并进一步拓展到跨区域、跨行业的生态“大循环”。众多学者把企业生态模拟实验研究法、产业生态实证研究法等推广应用到研究企业间如何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各国大型产业生态经济园区(Industrial Ecology Parks)。事实也证明,产业生态经济园区(简称产业生态园)模式可能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主导经济模式。
      产业生态园在世界各地充满活力,类型与结构丰富多彩,发展前景被一致看好,并能较好体现产业生态系统理论思想。因此,产业生态园的研究备受关注。
      产业生态园由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Ernest Lowe教授在1995年提出,其定义为: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企业生物群落,并通过在管理包括能源、材料和水等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企业群落寻求到一种比单个公司个体效益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Community benefit)。同年,Cohen-Rosenthal E从四个方面定义产业生态园:一是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和经济资源;二是减少企业对物料、能量进行利用、管理和处理过程中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三是提高产业园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以及员工的健康水平和企业公众形象;四是通过废弃资源的再使用或出售获得经济效益。产业生态园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有很成功的实践案例。如美国纽约州的普拉特博园:大型军用飞机重新开发,资源和废物管理,环境管理系统。北卡罗莱纳州的富兰克林郡园:关于能源更新和环境技术的复杂商务活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州的范库弗峰园:蒸汽制造厂、造纸厂、包装厂;安大略湖的康沃尔园:发电厂、蒸汽制造厂、造纸厂、化工厂、食品厂、电子设备厂、塑料厂和混凝土预制板厂等。
      关于产业生态园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学者又提出了新的见解。A.J.D.Lambert、F.A.Boons(2002)等把产业生态园分为具有明显区别的两类:一类是以某一企业为主体,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或集成制造而构建的复合型工业生态园(compound industry parks),这一类型产业生态园实际上是企业生态系统的延伸和拓展;另一类是以某一类相关产业为主体构建的能够实现多种类型企业集群共生的产业生态园,A.J.D.Lambert把它称之为“混合型产业生态园(Mixed industrial parks)”。A.J.D.Lambert等人还进一步就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与循环,以及生态园内企业间的组织联系等,对两类工业园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比较研究,并指出“混合型生态产业园”更值得我们关注。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确定上文中提及的美国纽约州的普拉特博园、加拿大安大略湖的康沃尔园、中国鲁北工业园等属于第一类产业生态园;而大城市中CBD、分布于中国各地的特色产业区(区域企业集群)等属第二类产业生态园。1994年至2002年,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L.W.Baas和F.A.Boons采用技术经济的方法对Rotterdam港区的工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该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水平。产业生态园的研究、设计、构建及运作在中国学术界也受到广泛重视,如武春友(2003)等对产业生态园中的产业生态链结构模型进行了研究;毕军(2004)等研究了产业生态园区生态系统理论及优化调控机制;刘力(2001)则提出了产业生态园开发模式;王如松(2004)等提出了产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苏敬勤(2004)深入分析了产业生态园价值链,并提出价值链管理系统;龚晓宁(2003)分析了产业生态园内工业链特征;卢兵友(2001)较早就指出:生态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等等。在中国,以某一个或某几个企业为“关键种”构建起来的生态化产业园有很多成功例子,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东岳汽车、LG和富士康电子、氨纶和华润锦纶等几个核心企业为“关键种”,按照产业生态链内在关系重新规划开发区不同产业功能区,并对缺失的产业生态链进行“补链”,使产业生态系统日臻完善。类似的还有山东荣成水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天津生态示范工业园(钢铁)等。此外,最富发展活力、最具规模效应、最具竞争优势的各种类型区域产业集群也正向园区产业生态化方向发展。
      有学者进一步将产业生态园研究及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如提出资源型矿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城市区域经济产业生态化研究、专业化区域经济产业生态化研究、传统服务业生态化研究等,并已取得一 定的研究成果。周科平在矿区生态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恢复和产业生态链延伸风险与控制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彭少麟等人用数理工具研究了产业生态系统区域的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和能值整合评价方法,为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的统一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能值理论方法与产业生态学研究进一步耦合。袁爱芝深入细致地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开展了研究。她认为要用生态学理论、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许长新借鉴生态系统的有关理论,提出了金融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界定了其时空、技术和社会经济内涵,分析了其演化的客观性、整体性和动态稳定性特征。重点分析了金融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控制因素:经济金融资源承载力、产业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系统生态弹性,认为金融产业生态系统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展了产业生态研究视角,促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丰富了产业生态理论体系。
      
      (三)宏观应用研究――跨区域产业生态系统
      目前,国内外产业生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多囿于某一企业或某一有限空间区域范围内,这些研究成果要应用于“大尺度”跨区产业生态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科学指导意义。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及其运作研究较少,进展较慢。
      在跨区域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相关产业(企业)间利益分割、产业生态链基础建设及其共享机制、生态链上非盈利性公共节点企业运营资金支持、基于长供应链的产业生态链管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产业生态化知识共享及知识转化、中间废弃物管理(包括逆向物流、废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创新、相关行业管理标准等,如废弃干电池、废旧电脑及家电处理的生态化)、不同区域间的政府及企业间协调机制与手段、产业政策导向、中间消费者生态化消费(绿色消费)教育等方面亟待开展研究。很显然,解决上述诸多现实问题,仅凭企业自身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依靠跨区域企业间、政府间及产业生态理论研究机构共同合作,才能产生产业生态协同效应。
      不过,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跨区域产业生态模式之一――以关键企业为核心构建的跨区产业生态系统的应用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微软公司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紧密或半紧密关系的产业生态伙伴多达38000个;芬兰NOKIA公司生态链共享伙伴也有数百个;沃尔玛公司利润的6%来源于其产业生态系统上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这种产业生态模式一般被学者认同为商业生态模式。
      
      三、结束语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在中国学术界、产业界已普遍开展起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的产业生态化思想理论体系,必定促进我们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一是在资源与环境压力下,通过交叉融合多方面学科知识,我们将逐步创立和完善产业生态学科理论体系,并形成中国特色,为中国产业生态化过程提供理论指导。二是以产业生态学系统理论研究为先导,实践应用为前提,将产业生态化研究向纵横两方面延伸。纵向研究逐步深入到产业生态链、产业生态工程、产业生态管理、产业生态评价等;横向研究逐步深入到产业间生态化耦合协同机理、产业同步进化机制、产业间循环利用等,并由此构建产业生态化过程的网络运作体系和知识体系。三是在产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各地创建或重构了一批高标准产业生态化示范经济园区,并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形成集理论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化经济园区规划原则、设计思路,为未来产业生态化经济园区发展和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生态化系统理论研究毕竟处于初级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工具、侧重点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与探讨。如产业生态化过程中宏观支撑体系(Support system)研究,包括政策支撑体系(产业、税收、投资、环境政策等)、金融支撑体系、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生态化供应链支撑体系等;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Transformation)研究,通过产业改造、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产业耦合等实现向产业生态化转化,其中还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可行性、就业安置等配套研究;“大尺度”范围(Great criterion scope)内的产业生态化过程、生态系统协同机理研究;产业生态化过程中几个“均衡点(Balanced spot)”研究,生态化投入成本与经济收益均衡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包括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利益均衡点、微观层面上的经济活动与宏观层面上的环境保护之间利益均衡点、跨区域产业生态化的区域间利益分配均衡点等;产业生态化评价理论、标准、方法及评价工具研究;正确处理好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中的几大关系,包括生态化过程的“软件与硬件”、“定性与定量”、“方法与工具”、“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等,不可偏颇一方。总之,要以系统论的思想与理念来指导产业生态化系统理论研究。
      
      责任编校:史言信

    • 新闻热点
    • 文化视野
    • 主题活动
    • 文件
    • 关注
    • 风俗
    • 文化艺术